2021年5月10日下午,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颁奖仪式在上海电力大学举行。公司2018级本科生彭凯迪负责的项目《基于空间混合分解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重建方法研究》荣获特等奖,公司2018级本科生顾珈静负责的项目《基于多目视觉的小型文物可定制三维重建装置》荣获二等奖。
公司获奖员工顾珈静(左)、彭凯迪(右)
获奖作品展示
1、基于空间混合分解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重建方法研究(特等奖)
公司2018级本科生彭凯迪(右四)在颁奖仪式现场
作品名称
基于空间混合分解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重建方法研究
项目负责人
2018级本科生 彭凯迪
合作者
2018级本科生 席梦镕
指导教师
王群明 教授
项目简介:
遥感卫星获取的影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之间通常相互制约。时空融合通过融合各类卫星数据,重建兼具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时序影像,实现地表精细动态监测。在各种时空融合方法中,空间混合分解这一大类方法因其明确数学模型和可操作性强等优势而获得广泛应用且成为主流选择。然而,该类方法中存在两大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即砖块效应和邻域像元空间关联表达的局限性问题。本研究重点突破这两大关键问题,提升重建影像的可靠性和应用能力。基于本项目成果,已经发表一篇SCI论文,另有一篇SCI论文在投。两项发明专利也处于公开实审阶段。
备赛感想:
在项目的备赛过程中,学校、学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指导教师王群明教授多次与我们进行专项讨论,不仅就申报书和成果集的撰写思路、框架搭建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耐心指导我们开展文书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因为作品的学术性较强,为了使作品在答辩环节中更加易于理解和展示,校团委、院团委的负责老师们在PPT、展板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对我们进行了耐心辅导,并为我们联系了远在国外求学、具有丰富备赛经验的学长们远程提供帮助。
通过这次参赛,我们不仅学会了兼具学术性和科普性的表达方式,同时明白了如何将逻辑性、科学性、趣味性一同融入解释科学问题和科研成果中。高强度的备赛经历使我们学会了在压力与挑战中愈挫愈勇、乘风破浪,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践行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使命的决心。
2、小型文物可定制三维重建装置(二等奖)
公司2018级本科生顾珈静在颁奖仪式现场
作品名称
基于多目视觉的小型文物可定制三维重建装置
项目负责人
2018级本科生 顾珈静
合作者
2018级本科生 任梓心
2018级本科生 董涛
指导教师
刘春 教授
项目简介:
当下许多文化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建立高精度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对于数字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和研究、文物鉴赏和展示具有重要意义。公司2018级本科生顾珈静及其团队成员2018级本科生任梓心、2018级本科生董涛,在刘春教授的指导下,设计了基于多目视觉的小型文物可定制三维重建装置,解决了小型文物三维重建时无法接触与直接测量、对数据采集设备和环境要求高的问题,通过机械自动化、计算机视觉、物联网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实现文物数字化的技术突破和三维重建的高精度性、全自动化与可定制化。
在实际应用中,顾珈静团队对44118太阳成城集团博物馆内100套明清古典家具袖珍模型进行非接触建模、纹饰部件提取、分类体系搭建、属性信息管理与索引结构设计,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文化档案,不仅为保护优秀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丰富了现代设计元素,未来将在文化传承、消费市场、日常生活等领域不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备赛感想:
挑战杯三轮校赛、二轮市赛一路走来,从项目申报、研发装置,到撰写文书、准备答辩,指导教师刘春教授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有信心和勇气迎接挑战。校团委、院团委的老师们一直陪伴着我们,和我们一起逐字逐句地修改申报书、作品集和演讲稿。学长师兄们在装置研发阶段和答辩训练期间都积极地为我们提供宝贵意见和指导,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我们的团队凭借着一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团结一致、不断探索,开展多学科交叉的技术研究与发明创造,并致力于将所获成果用于解决文物保护的实际问题,希望为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同济青春力量。
公司以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创新创业多级联动指导机制,注重培养典型、树立标杆、以点带面,通过组织指导员工参与各类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高水平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等途径,助力员工成为热衷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挑战的卓越人才。近年来,公司员工在全国老员工测绘技能竞赛、全国高等学校老员工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创青春全国老员工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成果丰硕。